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
来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
各地通过实施或启动实施省级“质量工程”、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”等一系列重大改革项目,进一步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,并力争在人才培养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。
——落实“质量工程”,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。教育部、财政部实施“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”以来,各地以内涵发展为工作取向,制订和出台相关文件,扎实推进,启动实施了省、市、区级“质量工程”,培育精品课程、教学名师、教学团队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。河南制定《关于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》,加大对“质量工程”的支持力度,省级财政每年单列安排2亿元专项经费,用于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。云南增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建设项目,启动“名师工作室”建设,力争让每一位名师都带出一个学科、一个专业、一支队伍、一批成果。陕西加大“质量工程”项目和优秀的推广力度,到2020年,将建设600个特色专业、1500门精品课程、500个教学团队、2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、200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。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,专项经费的支持,有效引导高校和教师投身教学改革,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。
——强化基础,培养拔尖创新人才。各地各高校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,启动并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,在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,培育工程技术、法律、医疗等方面的拔尖创新人才,着力推进课程改革和模式创新。天津率先启动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”,投资3亿元,在高校建设10个实践教育中心,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,还将陆续实施“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”、“优秀文科人才培养计划”和“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”和其他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。黑龙江、福建、重庆等省市也陆续启动了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。湖北鼓励高校在学生选拔、师资配备、培养模式等方面大胆改革实验,省教育厅对有关省属高校每年单列招生计划,安排专项改革经费予以资助,目前已在19所普通本科高校遴选了23个项目实施该计划。江南大学初步构建了多目标—多导向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,形成点-线-面立体化培养方案,对全校各专业按照3%-5%的比例选拔拔尖学生实施优生优培计划。
——突出实践,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。北京市教委践行“大实践”教学改革理念,建立起一套以“三项原则、四个环节、五大举措”为支撑的实践教学新模式,立项支持3320项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。截至2010年,北京高校本科生已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970篇、申请专利74项,开展了15项大学生学科竞赛,仅2010年参赛学生就达到1万余名。河北、内蒙古、湖南、贵州、陕西、甘肃等省份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,推进创新实验项目,开展创新技能竞赛,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。湖南近3年立项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333项,覆盖省内所有普通本专科高校,累计资助经费1274.4万元,同时鼓励以竞赛为平台,通过参加校级竞赛和选拔而接受系统训练的学生每年超过十万人次。重庆以大学生“六个一”为抓手,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,组织大学生到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部队、农村开展“植树”、“带薪实习”、“到企业做工”、“三进三同”、“军事训练”、“撰写社会调查报告”等社会实践活动。南京工业大学以国家大学科技园、江苏创意产业园、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依托,创建以3D设计为基础、以化工和土建为特色的工程设计“体验工场”。
——鼓励创新,推进就业创业教育。各地创造性利用改扩建原有的大学科技园区,加强创业基地建设,为大学生打造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。江西建立了省、校两级创业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,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;出版《创业你也能》、《创业我也能》等系列创业指导口袋书;举办多形式多类型的创新创业竞赛,为大学生打造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和孵化平台。此外,江西也实施了“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计划”,设立“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”,重点建设20所省级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、30个省级创业实践基地;落实大学生创业税费减免政策,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政策和服务体系,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。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。目前,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大大增强,大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5.79%。北京建设创业教育示范中心,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,提高学生社会竞争意识和创业能力,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有利条件。重庆设立“学生创业基金”,建立创业孵化基地,鼓励大学生创业。